关于驱动力-熵减的探讨与求助

我最近在研究系统思维中的驱动力和阻力,试图创建出一个适用于自己的熵减心智模型,我想向您请教一下支撑着您读到博士后的强大驱动力是什么?是您对知识的渴望,还是利他思维驱动,还是其他因素
我受到身边宝妈长辈早起驱动力的启发,发现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宝妈为了送娃上课都能做到早起,周末缺乏利他思维的驱动,很难实现周中的早起,一般情况都会赖床。
所以我很好奇,支撑着您走到今天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因为我目前也在走学业这条路,以前做事情,心智还没成熟,总是三分钟热度,从未考虑过对自己进行熵减,我目前的状况是学习了太多的方法论,却缺乏一个牢靠的世界观去指导自己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就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立志 勤学 改过 择善,我困于立志阶段,没有具体的方向,就像是无根之木。间歇性陷入虚无主义中,我深知无法治愈自己,所以我打算带着痛苦活下去。

什么是熵啊,熵和驱动力有关系嘛:anguished_face:

我也想问这类问题,可以看看我的帖子,(一直没人看 :sweat_smile:)渐构网上有一篇文章是讲这个的,叫“学习动机的反馈识别模型”或许能解答一些问题 :grin:

1 个赞

他人的人生意义你也很难模仿得来,需要自己实际做事,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寻意义

qioi给你补充个话题链接
【动力】这一概念如何渐构

1 个赞

:face_blowing_a_kiss: :face_blowing_a_kiss:这怎么弄的还能复制链接 :grin:

这是通过“把知识想明白,理清楚”感到精神愉悦的动机,很厉害:+1:t2:

既然痛苦,何必坚持?若要坚持,你内心一定有某种渴望吧?这渴望,就是你的动机。

看学习观明白的,树立比较远大的人生意义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突破。现实一点呢,就是学会并应用模型,帮助更好的生存。再近一点的,就是学习新知识带来的,连续不断的多巴胺奖励。

你的问题大概在于只看到了方法论的具体操作,却没有明白其背后的世界观是如何运作的,更未曾将方法论对应的抽象世界观与自己的世界观进行融合。缺少了融合这个关键步骤,人既无法解释方法论的可行原理,也无法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下面我将用三重世界的视角来解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程里的三重世界指的是物质世界、意义世界、语言世界,其中意义世界和语言世界同属概念世界,区分意义和语言是因为有一部分意义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意识其实是“住在”概念世界中的,我们感知到的一切其实都是物质世界在意义世界的投影,同时我们也会将自己的意义世界“投射”到物质世界中。用课程中的概念解释就是,物质世界的现象通过【判别模型】进入我们的意义世界,我们只能将世界解释成意义世界中有的概念上,而无法解释到别的概念体系中。很多时候,尽管相关的概念和关系并不符合物质世界的现象,但我们除了疑惑也毫无办法,大概率胡乱诠释一番就放一边去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意义世界中建构恰当的概念体系,使其能够充分且准确的解释世界现象,这样我们才能在行动前就预测出物质世界在未来的状态。
这样看来,世界观就是我们在意义世界中的物质世界的模型(其实还有其他世界的,包括意义世界和语言世界本身,甚至还会有其他的人造虚拟世界)。而方法论则是我们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一种指导,其本质是对于世界模型的一种应用,是人与世界互动的形式和结果的关系表达。显然,方法论是依据世界观的模型而扩展出来的人与物的互动模型,它宣称了互动后的一种结果框架,因此可以支撑人们在实践中有清晰明确的方向。
你的情况是只知道方法论,但没有成功实践过。你实践不了的根本原因是你的意义世界中没有方法论对应的世界观,你无法将物质世界的现象解释到相关概念上。这导致你并不清楚是否执行了方法论中的要求,不知道是否对了,也不知道是否错了,也就没办法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估,更没有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依据。这属于执行困难,但你把原因归结到没有志向上。其实,就算你有志向,这些方法论也是无法执行的。

至于破局之道,我想说,我不是你,只能给一点方向性的建议,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你提到了系统思维和熵的概念,我觉得你应该学会彻底的系统思维。因为你在想办法让自己行动起来,而行动需要驱动力,这个驱动力来自于你脑神经系统中的三个系统:情绪系统、欲望系统和意志力系统。如果无法解释这些系统的能力特点、输入输出、状态变化、反馈特性等性质,那想弄明白驱动的运作原理是不可能的。情绪产生感受记忆,欲望趋利避害,意志力可以强行扭转但力量很小。把这三个系统的工作机理弄懂才能懂得驱动力和阻力的来源,然后才是针对性的进行行为设计,让欲望系统产生意识期望行为的欲望,从而产生驱动力。

整个回答非常抽象,如果你的思维已经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就把这些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弄懂,那由思考破局是可行的。如果这些文字读起来非常费劲,那可能从具体实践入手更适合你,但你可能需要信念支撑和非常具体的指导。
以上。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