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同学们,求助啊。
我在拿初中物理中的知识来练手渐构理论。但是遇到了一个和前几天群里提问过的问题,相关的问题:关于如何确定,或者如何拆分信息推测任务的。
下面是细节:
当我们学习初中物理中比热容相关的知识时,可以编排成这个推测任务:
推测任务a:根据「发生温度变化的物体信息」推测「物体热量的变化量」
输入:发生温度变化的物体信息,包含以下维度
维度1:物体的质量m
维度2:物体温度变化量(t1-t2)
维度3:物体的比热容c
输出:物体热量的变化量Q
映射关系:Q=c*m*(t1-t2)
这个推测任务感觉很常规。但是遇到下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问题q:对于水和砂石,水的比热容较高,砂石的比热容较低,如果在同样光照条件下,阳光带来的热量固定,(不考虑热量流失)同样质量的水和砂石哪个升温更高呢?
针对这个问题q,并不能直接通过「推测任务a」来解决,我可以用一个新的推测任务「推测任务b」来解决:
推测任务b:根据「具有同样质量,吸收同样的热量,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变化方向(变大,变小),比热容的变化方向(变大,变小)」推测「 温度变化幅度的变化方向(变大、变小)」
输入:在吸收固定量的热量的情况下,不同比热容的物质作为变量
维度1:比热容变化的方向(比热容变大,比热容变小)
输出:
温度变化幅度(更大,更小)
映射关系:
比热容变大-->温度变化幅度变小
比热容变小-->温度变化幅度变大
解决问题q,虽然可以通过「推测任务b」来解决,但是感觉这样做需要重新花时间渐构一个新的模型,成本并不低。成本更低的方式是,基于「推测任务a」再加上一些额外的思维过程,也可以思考出答案
最后我有两个问题:
问题1:我感觉我们解决问题时,可能并不能依赖提前渐构好所有可能的推测任务,那样成本非常高,是这样吗?
问题2:问题q,好像可以基于推测任务a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再配合上一些额外的信息推测任务,就能解决?那么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需要「信息推测任务a」,还需要哪些额外的信息推测任务呢?这里我有点想不出来。
1 个赞
Yeahz
(Yeahz)
2
提炼核心问题有点困难。
问题1. 就是我们不可能已经建构好所有需要解决问题的模型,这显然是的
问题2. 不太懂
3 个赞
解决q问题,也不用花什么时间,毕竟都是直接背出来不就解决了。题目已经说了水的比热大,沙的比热小,都不用模型,直接背出比热大的物质温度变化小
你的问题二,是想说用公式还能精确推出具体变化数值是吧?这个推测具体数值的是模型
模型的适用范围比直接背结论的描述要广的多
2 个赞
857
(逸兴遄飞)
4
首先要说服自己,所以拿一个类比。
这里要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划分为物理学热量等概念,而其间涉及到物理思想:将陌生情形类比成熟悉情形。
下面,你冥想一个生活场景(问题q‘):
观察:找寻一处温泉,这个温泉可以是夏日的海岸、是澡堂、也浴池~
假设:你将自己“变成“海岸边的沙子/澡池的内壁。(情形类比)
逻辑:清除自身的污垢是个人卫生的基础任务,而物理学是研究其中热量的基础学科。那么你只要在。水润身体的那一瞬间,脑中不断闪现这个问题,就能够直接解决问题q‘。
你开始享受温热的池水,用心体会这个场景q‘。在泳池的角落,有一个水管提供热源(热量固定实验)
此时你的意识就是这一汪池水,包括你、水和内壁都是你的意识。
你的意识马上捕捉到----
理论:所谓比热容,不过是在描述:水升温比较快。而相较于水的其他东西升温就慢。
经典物理学集大成者伽利略开创科学研究方法,即观察-假设-逻辑-实验-理论
1 个赞
回答问题1:模型的渐构是依据“经验”,也就是已知的情况进行的,由已知的大量情况渐构出模型,进而用这个模型去泛化未见情况。不是先预测再建立。
回答情况2:你的问题不在于需不需要额外的信息推测,你回答不出来是因为你对比热容这个基本的概念就不理解,不理解基本概念的情况下,拆分出联结模型,属于无效推理,因为公式的一个变量你用不了。
顺带说一下怎么识别自己是不是学会概念了。
在理解一个概念时,除了看文字描述,还应该看大量的有关例子,在例子的基础上进行渐构,最后你自己拟合出来的规律和概念描述意思一致,你还能判断未见得情况,这才叫学会了
3 个赞
问题2:
比热容公式是q=cm(t2-t1)
不难看出热量,质量相同时 比热容越大,物质的温度变化越小这件事
这里的输入是一个只有两个变量的公式(具体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公式符号,另外一个是符号对应的概念) 输出是公式中这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这个模型应该是义务教育阶段建立起来的 有了这个模型 就能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
1 个赞
857
(逸兴遄飞)
8
#d信息y推测信息x
(引用于博士。“判别模型是需要终身迭代,因为你需要不断见到新的情况,所以它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从「过程视角」来看
信息推测:
用任务a(y)推测“额外任务x”的思维过程
信息推测的要求:
「任务a」再加上一些额外的推测的信息(y),可以思考出答案x。
明确的“信息加工”(亦即《断墨寻径》中的“精细加工”) 要求:
基于任务a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再配合你推测到的额外信息(y),x可以解决。
引用奥奥奥1。“公式只是一段学习材料,我是在基于这段学习材料建构推测任务/。
公式没有一个客观的输入输出,很大程度取决于怎么编排内容,我基于这段学习材料,可以编排成联结模型a和联结模型b。
眼下,解决问题q,用联结模型b成本高”
#d“公式材料”的前提 ~奥奥奥引用1
在学习初中物理中比热容相关的知识时,再高的渐构智商,再高效的渐构方法,也都必须要有渐构材料作为前提,然而,并非所有的材料都是有效的。
#d有效“公式描述” ~奥奥奥引用2
所有旧概念均被理解的描述才是对学习有效的描述性材料
引用奥奥奥2。“比热容是为了描述不同物质,吸收热量实现同等的温度变化,需要吸收的热量多少,才创造的
有的物质需要吸收更多热量才能达到同等温差变化,有的则需要很少。
为了精确描述这种差异,创造了「比热容」
有了该概念,就能帮助预测:
- 一升水从0°烧开,需要吸收的具体能量是多少。
- 1kg的铝块,从常温到熔化,需要吸收具体多少能量。 ”
#d无效“比热容应用” ~d有效“公式描述”
在使用归纳学习方式时,必须要有实例作为建构比热容相关的知识的依据。作为知识的两个应用,如果有了「比热容」,那么就帮助「预测」。
你为了深入学习比热容相关知识,预测出了「描述有的物质需要吸收不同热量达到不同温差变化,创造出比热容(C)」。
您为了精确描述不同物体的比热容(C)差异,创造了「比热容」,当你有了比热容,就能帮助「预测」。
#d比热容(C)有效应用 ~无效“比热容应用”
只有同时具有“前因”和“后果”的海边气候实例才不至于脱离实际。
#e海滩气候分析 ~d比热容(C)有效应用
夏天去海边玩,你会发现——白天沙滩烫脚,海水却很凉快(低能);到了晚上,沙滩凉了,海水却还是暖暖的(高能)。这就是比热容在起作用。
#e海滩经历的变化 ~d比热容(C)有效应用
前因:水的比热容大,吸收同样热量时,升温慢,所以白天海水凉快;而沙子比热容小,吸收相同热量升温快,白天就烫脚。
后果:到了晚上,水散热慢,沙子散热快,所以沙滩凉了,海水还温热。
#自定义 过渡:参考《断墨寻径》《世界模型》模型建构倾向
我写的原文这里,我曾严格按照《断墨寻径精细加工、模型瓶颈、有效实例、有效描述》与《世界模型适用判别》。
好在微信上码字时不小心删掉了,否则变成别样的洗稿。我用到两个课程中的描述严格验证我所说的东西。
自定义 现象:物理的渐构瓶颈 ~e海滩气候分析
(你困扰了很久)
你经常会发现,刚开始学习新物理公式时,会迅速提升,随后却只知道“比热容在起作用”。
#d模型预测能力受限 ~自定义 现象:物理的渐构瓶颈
大脑具体又是怎么使用模型预测,认识一个物理世界的呢?您的大脑中,已经存在一个既有“认识”了,虽然在《世界模型》上该「认识」不完美,但由于该「认识」能让该您「预测」——
- 一升水从0°烧开,需要吸收的具体能量是多少。
- 1kg的铝块,从常温到熔化,需要吸收具体多少能量。 ”……,大脑并不会觉得这个「认识」存在什么不足。
#自定义 思路:用到Q=cm(t1-t2)~d模型预测能力受限
在异星求生的故事中,你「所挖掘出的通用处理规则」是「与缓解饥饿有关」,但是周围到处都是未见信号、各式各样的未见物体,你要怎么判断「哪些未见信号」是「与缓解饥饿有关」的呢?
你行走沙滩的途中,「所挖掘出的通用处理规则」是「与“如何确定,或者如何拆分信息推测任务的”有关」,但是周围都是不同质量,不同温度变化,不同比热容的未见物体,你要怎么判断「哪些未见信号」是「与“如何确定,或者如何拆分信息推测任务的”有关」的呢?
#t类比你的物理公式Q=?
这就好比你找到了一个数学公式Q=/(?)m(t1-t2)(类比通用处理规则),要怎么判断哪些具有特定比热容的事物(类比未见信号)适用于这个公式中的C(?)呢?
你为了深入学习Q=/(?)m(t1-t2)相关知识,预测出了「描述有的物质需要吸收不同热量达到不同温差变化,创造出比热容(?)」
857
(逸兴遄飞)
9
以「过程视角」来看,问题q,“必然”(而不是“好像”)基于推测任务a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
(1先经过“粗糙地加工”,再「精细地加工」
2不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这仍是在强调“加工的作用”。而是去「精细加工」/“精细地加工”,这不再强调“加工的目的”,而《世界模型》强调目的。
3你采用了指令学习,还需要对指令性材料去强化学习「断墨中《存储:有效训练与精细加工》」
4《断墨寻径》为高考生而写出,目的只有成绩,不需要强调。所以必然强调“加工”,而不是信息y和信息x有什么作用和目的。),
再配合上一些额外的信息推测任务,就能解决。
(5,试用判别让你从设计大脑的角度思考,如何应对时刻遭遇的未见「物理」信号)
6,去探究运用「模型预测之前的状态」,意思是要将《适用判别》“读厚”,再读薄。7引用《存储:有效训练与精细加工》:“读薄”并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状态,意思是说,当自己利用其他材料充分地理解了知识点后,大脑就可以推测出其他材料了,此时,书就相当于变薄了。
8回归精细地加工「思维过程」、精妙地设计「一个大脑」,
9「加工以下的“前后过程”」的信息:“去理解模型预测的、之前与之后的「过程」,提高大脑模型的「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