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涉及我与这门课程的核心分歧点了。
在我的印象里,我的大部分学习都是基于语言的继承学习,基本上没有通过什么例子来建构模型的,例子都是辅助用来理解命题所描述的范畴的。我读书时都是穿透语言符号直接在头脑中想象一个抽象物的形象,用这个形象来代表其属性。这样想象出来的形象尽管我并未亲眼见过,但就如同见过一样,想象之后便获得了一种抽象经验。之后,无论是在考试中,还是在具体实践中,遇到具体事物就分析事物的各种侧面,如果发现与某个抽象形象一致就可以用那个形象的概念符号来指代次事物。有时匹配的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将事物群匹配到整个概念体系中。这套方法与课程讲得完全不同,但都能达到处理未见的效果。
我的经历表明一个问题,本课程是在某种与学习相关的概念体系下提出了一种方法。但不代表这种方法就是唯一。将这一现象一般化,任何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哪怕基于相同的世界观。这一结论也符合认识论中方法论的解释,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嘛。
现实中,很多新知识并不是像最新的课程里讲得那样是通过对例子的总结得来的,而是现有理论,后来发现理论与现实一致才发展成知识的。以物理学的很多重要发现为例:
- 泊松亮斑。在对于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争论中,粒子派的泊松提出如果光是波,那就会出现光线绕开遮挡它的圆片照亮在阴影中心的现象。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这一预言在实验中被证实,并被人们命名为“泊松亮斑”。
- 量子效应。在对绝对黑体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基于能量连续理论的经验公式在紫外线频段发生严重的偏差(泛化失败),有个科学家拿离散公式应凑了一下数据,发现数据严格吻合。开始都没人当回事,后来这个物理学大厦上的“乌云”发展成了量子理论。
- 另外一朵乌云则是以太未被观测到。这个问题后来被爱因斯坦通过几个假设发展出来的相对论所解释。
以上的物理规律的例子都不是通过对实例进行抽象得来的规律,甚至是连蒙带猜的得出来的(德布罗意波)。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现实,只要能得到泛化能力足够强的模型,人类就能低成本的复制并利用这个模型。继承学习就是要低成本的复制相关的模型,为个人所用。至于复制手段,好用就行了,形式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