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学习《世界模型》过程中的问题

我是属于《大众误区》中的E类学生和《不适教育》中的淘汰者。在学校里我就形成了错误的学习观念。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我观念中的许多概念和概念间关系模糊、混淆且无效。由于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学习观念,我一直在进行无效的学习行为且不自知。当看了《世界模型》后才意识到我的问题。

例如,以看书为例。我过去看书 ,就是按顺序从前往后看。如果遇到的字词和句子都认识,在现实中能对应上(也不管对应的是否正确),就继续往下看;如果按顺序看到某一句话,我看不懂了,那我就往前回溯;如果回溯也看不懂,那我就跳过,看下面的能否看懂。这样看完一篇文章后,尝试总结一下作者的意思,然后就结束了。这整个过程,学习目标没有,过程也不对,也没有验证学没学会的标准。按照这种看法,看几千本书也是白看。

看了《世界模型》后,我才意识到我那种看书方法有多离谱。我学《世界模型》也是用的上面说的这种看法….直到看到《如何看一本书和一门课》那部分,我才意识到不对劲,如果继续用我这种方法看下去,那么即使《世界模型》更新完了、我也看完了,对我的学习也不会有丝毫改善。

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观念和习惯不对,但是在学习和看《世界模型》时,还是带着上面所说的习惯,习惯没办法马上改正。

我目前想到的解决办法是,用《如何看一本书和一门课》,《什么不是概念》,《断墨寻径》中的内容指导我调整学习过程——我正准备「试着改变我的学习习惯」。通过试着理解这3篇文章中有关学习《世界模型》这类学习材料的内容,重塑我部分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利用《世界模型》这个学习材料,用有效的学习过程,在我脑子中渐构有关学习的完整概念体系。以达到以下目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任意现象,能判断是否属于《渐构理论》的适用范围,如果对象符合,就用渐构理论的概念间关系解决此现实问题。

今天先起个头,如果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有具体的问题会展示出来。希望有成功经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我出出主意,我会从中借鉴参考。

7 个赞

加油!!!!! :+1:

1 个赞

我们共同加油,重构被异化的学习,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clap:

我在学校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建立了一种仅适用于学校环境的学习观念。(看《不适教育》后有感)

这种狭隘无效的学习观念,不仅在学习时非常吃力,而且也没有回报,所以必须破除重建。

对于破除重建观念,我现在的基本思路如下:概念世界、语言世界这两大部分,应该是《渐构理论》的基础概念,后面的记忆学习、学习类型、知识类型、材料类型应该是概念间的关系。通过用正确的方法学习《世界模型》,重建有关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渐构理论的基础概念和概念间关系进行重建),然后用重建的观念,指导我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按照我目前的理解,概念的学习,最后检验是否学会的标准,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任意现象,我都能判断出它是否属于课程中的概念。而概念间关系的学习,最后检验是否学会的标准,应该是当我判断一个对象符合课程中的概念,我运用课程中的概念间关系,对此对象进行处理——此处是指利用概念间关系分析得出如何学习此对象的方法。

那么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就是试着用「概念学习」和「概念间关系学习」的方法,对《世界模型》这份(文字类)学习材料,进行学习。

不要有压力。“凭感觉学习”低效,但也咬咬牙多半也能学会个大概,所以哪怕继续凭感觉去学《世界模型》也是慢慢能掌握的,然后就有机会慢慢改掉之前凭感觉的习惯。加油

1 个赞

给点小建议。既然你已了解优秀的学习观念是怎样的,那么你要尝试用这套观念中的概念体系来描述你当前的状态和目标状态,分析能力提升的各种具体需求,并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这是目标达成的第一步。如果目标都是模糊、单一维度、非量化的,那执行时就无法明确离目标还差多远,怎样推进才能保质保量,具体执行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

1 个赞

感谢于老师的鼓励。 :clap: :clap: :clap:

非常感谢你的回复和建议,不同视角下的思路,对我有巨大的帮助和启发。

看过你的建议后,我有一个问题。你所说的用(本课程的)概念体系来描述我「当前的状态」和「目标状态」,分析能力提升的各种「具体需求」,并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

能否麻烦举一个符合你描述的具体例子。(因为我对你说的「当前的状态」「目标状态」「具体需求」等词汇各自指代什么含义,无法明确。可能有了例子,我就好明确含义了。麻烦你了,再次感谢)

我结合你给的上下文,大概猜测「当前的状态」和「目标状态」分别指代「我当前持有的无效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和「渐构理论的概念以及其间关系和相应的学习习惯」。

分析能力提升的各种「具体需求」,可能指代明确「对的学习标准(渐构理论)」和「我当前水平」的差距,清晰的意识到都有哪些观念和习惯不对,然后逐一改善。以上是我的猜测结果,无法明确含义。

课程里的概念体系是关于人的思维活动的,是将人的神经系统中的思维过程拆散,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讨论如何调整各思维过程,找到在整体上形成更符合物质世界规律的世界模型的方法。这里的概念体系是特指与学习相关的思维过程的概念集合和关系解构。
验证对这套概念体系的理解程度,需要对自己当前的思维结构和处理外部信息的能力进行描述,得到代表你思维状态的常量A。然后是设想一个能力提升后的你的思维状态(常量B)。比较这二者的差别,分析能力提升需求。接下来就是我上一条回复里讲的需求分析,并进行之后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置(PDCA)的迭代循环。
上面讲的只是要解决问题的几个重要步骤,下面解释什么是思维的当前状态(常量A),目标状态(常量B)。思维状态本身是个概念,按课程的观念分为两个“世界”即意义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两个世界对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家共享的只有物质世界。从静态角度看,意义世界是由各模型组成的世界模型,语言世界则是这些模型的符号名称。从动态角度看,意义世界中的模型可以对外部的输入信息进行判别推测,得到具体的常量,并根据联接模型推出未知的输出常量。然后再由理性系统进行输出决策,最后通过生成运动系统的信号来驱动躯体与物质世界进行互动。
具体到学习过程,外部学习材料以信号的方式进入大脑,需要判别模型来将信息处理成概念下的常量(根据课程定义,所有层层抽象的信息结果都是不同抽象层概念)。然后根据学习需求将这些常量进行编码记忆或参与模型建构。只到这里其实已经完成记忆或学习的过程了,但由于大脑有抑制较大改变的偏好,一次输入大概率记不住,也不太可能注意到所有联系将模型建好。因此,学习和记忆必须反复多次进行,还要对记学的结果进行评估,以决定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当前的学习。于是测验必不可少,对测验结果的解读也很重要。再有,整个记忆学习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如何保证执行时间和执行效果也非常必要。至此,关于思维的状态和能力的分析完成。
小结一下,思维状态包括:模型数量、模型准确性、模型系统性、信息编码能力、语言到意义的映射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计划能力、执行能力、验证能力、验证结果的评估能力、偏差应对能力。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情绪和欲望的管理能力。你要对这些能力进行量化,然后用这些能力和状态作维度,描述当前状态(常量A);再看哪些能力重要,调整部分维度的值,形成目标状态(常量B)。
以上能力中,我个人最推崇的是语言到意义的映射能力,我读书喜欢直接想象文字指代物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是原始的现象,而是一个由概念要素组成的抽象物。这个抽象物可以在想象中与其他抽象物进行互动,表达概念间的关系。这种方式能进行建模,是因为图像符号对概念的指代和基础关系在不同概念上的泛化和组合。
其他能力的优先级你只能自己分析,别人不了解你的情况。优先解决那种没有就进行不下去的能力,其他的凑合能用就行,最多影响点效率。等学习进入正轨,再考虑提升效率带问题。
以上。

1 个赞

你的回复中暗含着一种危险的思想:之前的观念和方法是错的,因此会学不好。有了对的观念和方法就能解决问题。

我认为必须将所有的讨论规定在一套概念体系中,而不能有意的分出对错这种价值判断。
事实上,不论你之前的观念如何,你的思维能力和状态都能映射到课程里的这套概念体系(具体的维度见上一条回复)中,成为一个常量A。同理,我在学习这个课程前,也没有相关的概念体系,也就是的意义世界中并没有相关的概念来描述自身的认识过程。但这不妨碍我的学习能力和效果还算OK,也不妨碍我的思维状态和能力也可以映射到这套概念体系中,区别只在于我自己能不能自己描述自己的状态。因此我才建议你用课程里的这套概念体系来描述你当前的状态。当前的状态也是学习者特点的重要因素,不了解这些也没法去根据自身特点寻找“最适材料”和“最适方法”。

“需求”可以理解为B-A,是同一套概念空间下两个外延的距离,明确这个距离的数值和方向,是分析提升学习能力的“路线”的基础。到底是先沿着一个维度提升,再攻关其他维度,还是几个维度同步提升,要看这个距离向量的特点。

至于“习惯”只是由常量A到常量B所使用的具体方法而已,是在明确状态、需求和路线后需要进行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的具体行为。当然,这个行为非常重要,是整个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恰当的行为才能按需求的方向去影响大脑的神经连接。根据课程的观点,具体的行为是因学习类型而已、因人而异、因能力状态而异的,此行为不太靠养成一套习惯就一劳永逸的。特别是当你的能力已经达到B时,你的特点已经变化了,需要新的材料类型和方法来继续保持高效学习。我在本段用来“只是”的描述,是因为前面的当前状态、目标状态、需求、路线都没明确,方法和习惯根本无从谈起。这个方法是必须在一次次的PDCA循环中进行迭代更新的。

1 个赞

感谢你的回复,虽然新词汇很多,但是整个大意我看懂了,是对我问题的详细补充。对我解决自己的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首先感谢你的回复,打了那么多字,我相信费了你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麻烦了,再次感谢。

你谈到:认为我的回复中暗含着一种危险的思想——即我认为之前的观念和方法是错的,因此会学不好,有了对的观念和方法就能解决问题。

从你的回复来看,我觉得你完全理解了我的意思,没有产生误解,就是不知道为啥你觉得这是「危险的思想」……有这么严重吗??? :grinning_face_with_smiling_eyes:哈哈

我解释一下:

我看了你后续的描述,我猜测(未必正确),你在学《世界模型》之前,应该多多少少学会了一些文字类的知识(比如数、理、化、生等学科),虽然没有刻意的研究怎么学习,但是你关于学习应该是有一些成功经验的。因为你谈到了「虽然你不能把自己关于学习的概念体系描述出来,但不妨碍你的学习能力和效果还算OK」,但是我的情况和你不太一样,我在前文中描述了,我就是于老师文章中谈到的那一类学生——在学校中建构了一套无效学习观念的学生。我深受其害(这里指在学校中形成的无效观念)。比如我描述了我的无效看书过程。没说的还有:把本应学习的概念和定律,误当作信息去记忆 。「言存义空」且不自知等等 。我觉得这证明了我有关学习的观念,已经被「异化」了(课程中解释了这个词的含义)。

课程中提到(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概念是可以主观随意创造的,但是概念间的关系是否如实反映物质世界中对象间的关系,这一点是客观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你、我和于老师三人的学习观念(概念间关系)和方法,都是主观的。但是,我们3人的观念和方法,能否使我们各自真的学会一门学科(或某种知识),这却是有客观标准的。

假如我们三人同样对一门学科毫无基础,然后开始学习,如果你们两个仅用3个月就学会了,而我用了3年,还没学会,并且反复学习失败。在这种具体情况下,其实是我的观念(概念间关系)并不如实反映对象间关系导致的。如果继续持有这种观念,而不学习一套有效的观念,还会陷入到反复的失败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通过学习《世界模型》中的概念以及其关系,用来重塑我的学习观念和行为,然后学习一些以前学不会的科目,用是否学会来验证这套新的概念间关系。这整个过程就是重构我被异化的学习观念。

综上所述,我「倾向于认为」可能是我们俩的经验有差别,引起的判断不同。(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存在问题,但是现在还未意识到。)不过除了这一点外,你说的其他的,基本上我没有什么歧义,认为都有很强的参考作用。

还是说,你认为不应该用「对或错」来评价「观念和方法」,而应该用另一种评价标准?比如你后续说的「必须将所有的讨论规定在一套概念体系中」。

我说你的思想危险,是因为你在用二元对立的视角来看待曾经的观念和课程的观念。这样的视角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不符合课程里关于“现有模型都只是暂未泛化失败”的描述。事实上,所有的观念都只是“在路上”的状态,都不完全反应现实规律。学校里的学习观念指导的是从文字输入到文字输出的应试教育。只要能高效指导应试,那就是“正确反映局部规律”的观念。但拿这个观念指导物质世界中的实践就会存在问题,如果不去修正观念,在效果上必然受影响,甚至南辕北辙。但既然应试观念能指导部分实践,那就说明其中包含了世界的部分规律。我们要做的不是彻底用“错误”来否定某种观念,而是对其进行扬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具体来说,我们要做的是在课程全面的统一的关于认识世界过程的概念体系下,重新诠释旧观念与物质世界的矛盾,这样才符合对立统一的原则。不要忘了应试教育下还存在“胜出者”,也同样存在在离开的学习中矫正观念的逆袭者。他们一定是做对了什么才有的后来的效果。与其彻底切割旧观念,不如拿出平常心,客观的分析观念中不恰当的关系,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渐构。这样要比完全从零开始要容易的多。因此,我才建议你在新的观念下解构旧观念,暴露出旧观念在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存在的矛盾。你说概念的学习,最后检验是否学会的标准,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任意现象,我都能判断出它是否属于课程中的概念。。现在就是用课程里的这套概念来判断你自身思维的具体“对象”可以被拆解为哪些概念的生动实践。一方面,描述旧观念是验证课程概念掌握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描述自身状态是“渐构学习法”中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适材料和方法的要求;再有,学会剥离价值判断、客观运用知识也是成长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再来说说具体实践。我最初的建议中,并没有让你将所有未见情况都能进行判断,而是仅仅聚焦在你自身的经验上,判断你的已见是否符合课程中表达的概念和关系。你不需要考虑这套观念是否放诸四海而皆准,只需要站在第三方视角,不带评判的客观的将自身的经验进行概念判断,形成一个多维常量A。然后根据课程的观念描述一个目标状态常量B。再根据课程的渐构方法,明确需要渐构哪些模型来从A到B,之后就是具体的计划和执行循环。整个过程里暗含着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框架,静态+动态:1确定空间中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静态);2寻找可以使得位置变化的方法(动态);3执行方法的组合查看位置的变化;4修正位置模型和方法模型,回到1继续派代。1和2都是理论,3和4是实践。你的关于学习的概念体系实际上不是从文字符号直接获得的,而是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建构起来的。没有实践,你的新观念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言存义失”。

总结一下,对于“观念”和人和世界的关系,需要一个恰当的认识。任何观念都只反应部分规律,认清其时空局限性才能恰当的指导实践。对于观念的获得,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要通过切身的实践来验证并修正它。
以上。

我对这个课程的理解源于对世界模型这个名字内涵起疑问 既然是世界模型 必然是在大脑中构建一套体系 这个体系可以是绘画也可以学英语也可以是弹玻璃球和别人玩拳皇 任何事情 这个体系的用处是用概念网络组织事实 倘若有事实与概念网络不符 就可以用这个契机来升级模型你的体系也将变得更加健壮能预测更多的未见 为此必然需要一套能描述构建体系的过程 由此课程孕育而生

我赞同你的理解。课程讲的是元认知,即对思维过程的认知。课程的目的是在有理论依据的前提下指导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