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思考类知识 特别是有现成的组织好的材料时,我们可以通过看描述看例子 加上自己的抽象归纳 明确知识的输入输出 明确输入输出后 我既可以对新的现象进行判断 又可以用相对精准的语言描述他们 比如,具备什么什么性质的什么什么 是某概念 。 在概念自动化之前,面对新问题时,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把什么现象归到什么类别,甚至是借助语言来进行预测,然后再套用后续的联结模型解决问题
而对于运动类知识 主要是需要自己亲身去做的 打篮球 打羽毛球 打水漂、写字等运动
输入输出可以被笼统的概括
比如打篮球的输入可以被概括为视觉画面(只是用来举例 打篮球时可定还有身体感知、声音等多个输入) 输出可以被概括为身体的动作 也可以继续细化 比如身体动作可以被细化为手臂的动作、抬起下拍, 下拍又可以被更精细化的描述。所以对于运动类知识,明确了输入输出后不代表你就能用精准的语言描述出来
而且在实际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身体是要即时做出对应动作的,很多时候也很难把判断过程和应用联结模型的过程拆开。而且对于运动类知识的部分,意识基本上不参与,少了一种意识上的确认感
之前在网上也听说过让身体自然的动起来这种很难让人搞懂的描述
那在学习运动类知识时,
该如何明确输入输出
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明确了输入输出呢
运动类的,需要靠【感官方面的知识】【输入信源控制】【对这个运动的训练经验】等综合推理。也无法精准描述。总体较难,通用部分相对较少
这里的关键,主要是【输入信源控制】。例如,学英语听力时,要控制住输入信源仅有声音,不要参杂字幕。
只要把信源控制好了,再配合动作的拆分和组合练习,就可以提高效率。拆分和组合练习的例子就比如打乒乓球时的基础动作单独训练,然后组合综合训练等
如果在个人视角视角下:(仅仅只是自己用)
输入与输出可以明确(就是已经有了概念,但没有或不知道对应概念的名称,也可以自创该概念的名称);当然也很难一开始就能明确输入与输出;需要多次实践才可能较好地渐构出来。整体说的话就像是“心里有数”。
如果需要向他人描述或教别人的情况下:
那输入与输出的明确需要接住多个“明确的概念”(比如动作的名称,视频演示等等);如果单靠自然语言是很难描述出来的(用于与他人的交流中),因为每个人对于某符号的指代是有差别的,较难“达成共识”,所以在与他人交流的情况下不能单单依靠自然语言。
以上是个人见解,仅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