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4. 分析学习材料:根据「知识类型」和「个人特点」,去分析「最适学习材料」。
5. 分析学习方式:根据「学习材料」和「个人特点」,去分析「最适学习方式」。
我目前的理解:通过联系上下文,我认为「个人特点」一词指代的含义是,每个人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不同,所以要结合个人差异去分析出适合不同个体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
其中「知识基础」指:比如两个人A和B都有掌握高中数学的需求。A早已经掌握了初中数学,那么在学习高中数学时,他就是有知识基础的。而B没有掌握初中数学,那么他就没有知识基础,适合他的学习材料就与A不同。
而「认知能力」指:神经心理学中的概念,认知能力指大脑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在不同个体中均有差异,并且设计了测试来衡量不同的水平。
以上是我对课程中「个人特点」指代含义的个人理解,不知道和于老师指代的含义是否一致?
857
(逸兴遄飞)
2
3、对一位个人而言,要预测的变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已见的情况,一种是个体未见的情况。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塑造方式。
第1次出现这个字眼是在第3点。
请你去往第2点第1点溯因。
1 个赞
「已掌握的知识/信息」,「对不同类型学习材料的偏好」,「获得不同学习材料的相对难易程度」等
857
(逸兴遄飞)
5
在意义世界中,你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不同,所以要结合个人差异去分析出适合不同个体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中,对应出「个人特点所指含义」。
将文段中描述认知能力与知识基础的符号视为所有认知能力与知识基础的描述。
- 从对象层{听过的“认知、知识、结合着分析、材料与方法”、描述认知能力与知识基础的符号、个人特点的含义、个人特点的被指代物、判别个人特点的规则、「个人特点所指含义」的所有特点的整体}对应出共象层{「已见对象、对象、内涵、符号、判别模型、外延」
,「非对象、内涵、概念、判别模型、外延」}。
你为区分一个「个人特点所指含义」与一个「非个人特点所指含义」而去理解所有认知能力与知识基础的描述,即感知「个人特点」与「认知能力」、「知识基础」的联结模型是为了从听过的“认知、知识、结合着分析、材料与方法”中抽象出「个人特点」的含义。然后基于含义,可以建构一个判别个人特点的规则,将所有认知能力与知识基础的描述划分成{「个人特点所指含义」,「非个人特点所指含义」}。
- 若将认识个别个体比作认识个别筷子,童年的你不会将数学好的人,英语好的人视为已知个体。其大脑没有识别「有特点的个体」的模型,「有特点的个体」在意义世界中的大脑状态是言存义空。
小孩子不会用筷子夹菜,对筷子的特点陌生。
对很小的自己而言,自己手里夹菜的两条细棍与妈妈手里夹菜的两条细棍相异,因为自己并没有将两条细棍收入{这些已见的两条细棍},也就没有“筷子”,无法判断细小木棒是否属于“筷子”。
你这个解释很好。你的解释作为含义,代入上下文中也完全成立。
哇,感谢你回复这么多啊,看来你是真的想为我解惑啊
。我收藏了,晚上和周末慢慢看
。
1 个赞
857
(逸兴遄飞)
8
我假定您想利用「渐构-世界模型」理论掌握「任意一门常见语言」*
这是一个性质判断。
又∵课程是市面上独一份的存在
∴这个判断的「渐构-世界模型」理论性质是:一份「渐构-世界模型」理论可用于掌握「任意一门常见语言」。
㈠群友认识「渐构-世界模型」理论,首先要判断它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渐构-世界模型」理论的性质作出一个“是的”判定或者一个“不是的”判定。
判定在外延上对应一种断定。
判定在内涵上对应判别断定。
具象化:根据某一指代物“判定”的被指代物“判别断定”,逐步添加具体细节以生成具体断定的过程。
㈡对此,Ai有自己的逻辑:
*总体判定:通过「分层建模」构建知识网络。
- 语言:语音→词汇→语法→语境(判定『符号系统层级掌握度』);
- 理工学科:概念→公式→实验→跨应用(判定『原理到实践迁移力』);
- 医学:解剖→病理→诊断→临床(判定『结构到诊疗关联度』)。*
㈢总结核心:按“基础→应用→综合”分层判定『知识关联能力』,逐步细化模块(拆分)
㈣判定的形成阶段:是从多个具体断定中提取共性、忽略差异,构建判别模型的过程。
判别模型的应用阶段:是给定「一个断定」,“判断”其归属判定的行为。
而这要运用性质判断。
㈤「一个」性质判断就是「一个」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性质的简单“判断”。
创造这种断定完全可以0『经验假设』,0『经验』创造一个『假(定的预)设』而避重就轻。
我再假定……
㈥如果邓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要先掌握「渐构分析法」¹,该推理很繁重,而直接去认识『“邓这个假设成立”的判别』能成立就是:去断定“邓这个假设成立”『是否具有』能成立。
㈦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具有成立的性质,那么在主项位置存在假设*《渐构分析法》是有效的,能帮助解决邓的学习需求。*
由“邓这个假设成立”为真推出“邓这个假设与其他人那个假设都不成立”为假。
再一次,由该假判断推出“其他人那个假设不成立”为假,所以,有*如果其他人那个假设成立,那么要先掌握「渐构分析法」²。
㈧由于你有你的特点,别人有其他人的特点;每个个体各有特点,『个体特点』不同。
「你的渐构分析法」¹≠「别人的渐构分析法」²
「你渐构时分析具体问题时的思维方法」¹≠「别人渐构时分析具体问题时的思维方法」²
摒弃仅凭感觉的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科学框架-呈现创建过程: 摒弃仅凭感觉的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科学框架 - 渐构·世界模型 - 渐构 Modevol
㈨我和你的交流暂且告一段落,也就是交流课程结束了。在结束后,可以先用「你的渐构分析法」¹对《渐构-世界模型》这份学习材料进行「你作为一个个体的渐构」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