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数学的雨伞下:理解世界的乐趣》
所有这些语言的模糊性都只是表面上的。这些模糊性是可以识别的,而且在必要时是可以减少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使用词语时并不需要绝对精确。我们可以轻松应对歧义。如果这些歧义最终妨碍了沟通,我们只需稍加讨论,就某个精确的词语达成共识就行了。
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种颜色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假设这两种颜色是蓝色和红色。注意,这可不是色盲:你依然可以感知三原色,只不过把其中的两个颠倒了过来:你看到的红色是其他人看到的蓝色,反之亦然。那么你能否意识到这一点呢?小时候,大人指着西红柿跟你说是红色的,指着天空跟你说是蓝色的。因此,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会把“蓝色”这个词和“红色”的感知对应起来,反之亦然。于是,词语的颠倒就完美地弥补了你感知的颠倒。在看到“蓝色”的西红柿时,你会深信这就是被称作“红色”的颜色,所以你会说:“西红柿是红色的!”而每个人都赞同你的说法,没有人能够指出这种误解
我们所说的模糊、不精确或模棱两可,实际上有一个我们已经知道的名字:抽象。字词对我们的影响大到令人难以想象。你看,我们之所以不认得“抽象”这个旧相识,只是因为叫法不同。它不应该让我们感到害怕。正是它,自我们开始探索宇宙的内部运转机制以来,就一直支持和陪伴着我们。
语言的模糊性有表面上的,即语义上的歧义,可以通过精确的词语达成共识。
语言的模糊性有深层上的,即个体主观性的本质,你对世界的感知都是你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