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在渐构理论出现之后,应当有一种新的解释。
【思】是运用现有的联结模型进行信息推测。由于现有模型一定是抽象的、有限的、不准确的,那么在这种模型下得出的错误结论,造成的现实问题,就不可能在现有模型下得到解决。于是只是思考就会产生疑惑(殆)。
【学】是建立新模型或调整已有模型,使整个意义世界与物质世界一致起来,可以抽象、丢掉细节,但不能呈现错误的关系。更准确的模型才能推测出恰当的信息,从而指导肌体做出恰当的响应。
看完《类别固有观》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时代都得有每个时代的"解释家"。所谓"新解"并非为孔子镀金,赞扬其思想绵延千年不殆;亦非传统意义上的"温故知新"。因为这种"新"绝非单纯为"知识"提供表面新解;换言之,绝非为了发出诸如“啊~我的感悟更‘深’啦!境界更‘上’一层楼啦!得到孔子传承的力量更‘多’啦!”这般空洞的感叹。从渐构理论的角度而言,此「新」的本质在于输入与输出空间的变化。
“思而不学则殆”,往往用来批评妄想之人,不学无术之人。但从渐构理论的视角来看,我会将其解释为——倘若不从“已经学到的理论体系中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出发去思考,那么思考结果往往没有意义,其不仅给自己造成困扰,还容易使得自己与他人的交流产生障碍,其问题本身也没有讨论与被解答的必要。
渐构讨论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去认识世界”,其本身不能代替人思考,只能作为一种“思考前奏”以指引方向。
倘若将「渐构世界」定义为「从渐构理论体系出发而看世界」,将「传统世界」定义为「从非渐构理论体系出发看世界」,则不难发现:社群中少部分帖主往往倾向于将自己所学领域的知识与概念归纳到这个「渐构世界」,但在构建「学习流程」时,却依然沿用「传统世界」的概念工具。“类别固有观”明确指出概念存在适用边界,因此当使用两个「世界」的概念来描述问题时,必然导致交流障碍。
学而不思欠拟合,思而不学过拟合。
殆,此处的意思王引之认为是疑惑。在渐构语境中,学是获得预测未见情况的能力,思,则是运用已学到的模型尝试预测。所以,这句话可以解释成:只知道运用旧模型,却不去学习新模型,那么就会产生疑惑。例子有,打游戏十年,始终运用别的游戏的学到模型,未能学习新模型,那么打得不好是一定的。
有限的知识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自己能力之外的问题再怎么运用已有知识也解决不了,需要学习新知识去拓展自身能力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