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游戏时,判断敌人的出招。先应该是是判别模型——不同的画面,然后得到砍的动作。还会有个跳的动作——不同画面,得到一个跳的动作。那么砍到跳之间的关系属于经验预测还是模型预测呢?砍的常量应该不是和跳一一对应的吧,所以属于经验预测吗?
这个问题需要先设定「对象层」。「对象层」的意思是:我们把当前抽象层级的概念作为「最具象的对象,不再向下具象」了,或者说「对象层」以下的内容,我们全部不考虑。
假如你把 {具体的砍的动作 | 横砍,竖砍,跳砍,等等不同角度的砍}视为对象层。那么,它就是一个集合,从集合到另一个集合的通用映射关系,就是「模型推测」了。例如,不管boss什么角度的具体的砍,都要如何躲闪之类。
假如把「砍」设为「对象层」,那么你可以把「砍」和「跳」之间建立一个对应关系。这个时候就是经验推测。不过,游戏中可能会出现失效,你还是要展开「砍」这个对象的外延,才能应对更具体的躲闪
在模型预测时
对boss任意具体的砍 都要做出具体的躲避动作
无论具体的砍所在的层级还是具体的躲避动作所在的层级 都是对象层
也对应了 探究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探究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
我的疑问在于既然我们要研究对象层之间的关系 那共象层还必要吗
共象层是共性的规律呀。如果没有了共象层,那么你就需要通过记忆对象层的现象来解决问题,但是对象层的问题是无限的,这样你就无法解决问题了。
我们把所有符合砍的神经电信号归类到BOSS的砍的动作,这样不管你眼睛看到的神经电信号再怎么变,你也可以通过内涵将不同的神经电信号判别到砍这个概念之下,然后应用对应的概念,比如躲闪,去解决现实问题。
第一次预测:
- 对象层:具体动作(横砍、跳砍、斜砍…)
- 共象层:动作类型(统一抽象为「砍」)
第二次预测:
- 你不预测具体动作了,而是想研究「动作类型之间的配对关系」:
- 「砍」后接「跳」
- 「蓄力」后接「冲刺」
- 此时「砍」「跳」「蓄力」这些概念就是你新的「对象层」➤ 你要归纳出:“攻击动作”都接“位移动作”
于是你建立新共象层:
- 上层概念是:「攻击类动作」 vs 「位移类动作」
- 新的预测模型是:「攻击类 → 位移类」
厉害,比我说的清晰多了,我这外显化的能力太差了,还得再练
我换个例子 用英雄联盟中的走位来举例 我通过观察 发现敌方英雄可以放q技能 然后渐构一个模型 每当他释放q技能的时候我就走位 但是他每次释放q技能的情况都不一样 有的时候往上q有的时候往下q 有的时候有兵线有的时候没兵线 也就是我对他每次放q都要做出不同的走位 那总结出每当释放q技能的时候就走位还有用吗
我觉得你例子举的不恰当,输入空间错了。
你把英雄联盟所有的敌方英雄的Q都视作了输入空间,但是这个外延范围太大了,你忽略了人的个体差异性(王者EZ,青铜EZ,甚至同一段位的不同人的EZ都是不一样的),你把本来不该归为一类的事物归到了一类中,凡物莫不相同。
所以能得出的共象层是「对方攻击 → 需要位移」,但是无法具体指导你每一局游戏,甚至是每一次躲避技能的走位。
我帮你召唤一下对方。
@57de5524
那我说的再具体点 你把你正在对局的ez释放的q划分为一个概念 然后把走位划分为一个概念 就算是这样 你也要单独为ez每一次放q 做出具体的不同的走位 所以问题是 既然我们要对每一个q都做一个不同的走位 那抽象他们的共性还有什么用
我思考了之后我的想法是这种时候抽象出共象层是为了提前划分一个范围 走位这个共象层可以给出一些限制 让你只做出符合走位外延的动作 不是去交闪现等其他技能
你这个例子还是不对,你把概念层级完全概念混淆了,我给你写一下输入和输出的空间吧。
输入空间:{EZ每一次释放的Q技能的画面}
输出空间:{左移/右移/停顿}
抽象出共象层才是:
输入空间:{攻击}
输出空间:{走位}
而且你还犯了一个错误,你把每次的Q都视作了孤立事件,但是对方是否会攻击是在你潜意识就已经在判断了,技能的弹道,双方位置,技能释放速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因素,只是你显意识察觉不到,这还涉及到了博弈论,你的走位会影响对方Q的释放,而对方释放的Q又会影响你的走位。
为什么说你的例子不准确,也是这个原因,因为人与人的博弈,你不可能100%预测成功。
共象层只是能帮助你建构对方这个段位或者人对EZ英雄的使用规律。
比如他这局释放了100个Q,有70个都是偏左侧释放的,共象层是从对象层抽象而来的,它的作用就是帮你从100次Q中,归纳出这个规律,让你去预测他第101~200次释放Q技能时候的可能性。
我可能大概理解你的困惑了,你觉得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探究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所以只要把外延对应的外延都记住,那么就不需要共象层了,是这个意思吗?
如果按照这个意思,那你可能只记住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但是外延,也就是对象层,是包含已见和未见的,如果是已见情况,你的确可以通过记忆来一一记住对应,虽然这不符合大脑的特性,但是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外延中还有未见对象,你建构模型的目的也是为了预测未见情况,未见情况是尚未发生的事情,你如果不总结出规律来,你没见过,你是不知道对应的概念外延是什么的。
还是用EZ来举例,开局到10分钟的事件,对方放了5次Q,然后你穿越回开局前,你可能可以记住对方前5次Q的走位(左移/右移/停顿),但是第6次的时候你就没办法预测了,因为还没有发生,你就没有记住过,这时候就需要用技能释放的共性规律去预测它下一个Q的位置,然后你才能进行相应的左移/右移/停顿。
合理 听懂了 谢谢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