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圈画重点

在纸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大量的文字材料,文科尤其明显,是否可以通过渐构模型的特点来设计一种通用的圈画方法,例如用蓝笔圈画法律条文,用红笔圈画法律实例
另外能不能给发帖加个下划线,最好能自定义颜色

你要设计通用圈画方法,那先问你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是记忆还是学习(自行回顾课程定义)?
法律条文涉及的是判别模型和联结模型,实例对应的就是例子。文科类的很多题目其实要运用大量的判别模型和联结模型,你的重点不应该在圈画方法这种辅助工具上,而是用实例去帮助自己渐构相对应的判别模型和联结模型。

你想应用到课程内容去标记关键句。
在我的一本书里,有一段儿二分法的考察背景,背景的内容和法律强相关。有点儿“文科性”。
《哲学是做出来的》,作者批判地考察哲学家的论述对照不明,这是考察之前给读者的问题背景:
把原文复制在这儿——
~~
对照不明(Lost Contrast)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equality before the law)这句话与其作为我们这个不完美社会的法律准则,倒不如说更适合作为逻辑法则(law)的准则。作为积极的原则,它要求在相似的情况中做出相似的处理。为消极的原则,它要求我们对各种情况做出不同处理时,要指出其中一作种情况的特征是另一种所不具备的。除非确实有别,否则不能区别对待。
应用于论证推理时,这一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组理性活动的准则。在论证中,它教导我们类似的前提支持类似的结论。对于更普遍的理论研究,它告诉我们相似的数据证明相似的假设,类似的现象应该得到类似的解释。这些准则背后的要点在于:前提与结论间的支持或蕴含关系、理论与现象间的解释关系、数据与假设间的确证关系,都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逻辑关系,而逻辑是形式性的。提取逻辑关系关乎论证推理的抽象模式和事实证据,而非具体内容。在这些准则中提及的相似性、类似性和类比性,基本上是形式上的相似性。它们关注前提、数据或现象的普遍模式,而不大在意这些断言具体会说什么。
~~
浆果:《模型》摒弃了 圈画方法等模糊的指导,采用精细的概念,来统一描述所有学习行为中的现象和规律。运用这套理论,你可以分析任意大量文字(如对照不明Lost Contrast),提升记录笔记效率。——《模型》的特点
下面,给你执行一遍完整学习流程。

  • 目标
    在这段文字的上下文中,能够识别出:逻辑法则(law)的准则
  • 手段
  1. 搜集材料
    将逻辑法则准则和非逻辑法则准则视为抽象层。
    具像层:除非法律条文a和法律条文b确实有别,否则不能区别圈画。
  2. 运用材料
    找到圈画的通用判别规则:
    在法律实例a/b中做出a/b的处理;对法律实例a和法律实例b做出不同处理时,要指出其中实例a的法律特征是实例b所不具备的。
  • 验证
    判断自己是否掌握了逻辑法则(law)的准则,反映“应用于论证推理时,的确提供一组理性活动的准则”是否真实。看看通用判别规则是否为一个通用圈画方法。

我可以教你怎么观看:我读这篇文字时,圈画的现象和规律。
但是你:要自己发现自我阅读中,圈画的现象和规律的个人表现。

【摒弃仅凭感觉的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科学框架】-【如何记录笔记】

我记得Yjango有一期讲了,明确输入输出中的明确最重要

1 个赞

我在课程里其实讲过怎么利用d材料和e材料来记笔记
b站购课者:19 信息推测作用 - B站用户文案(非卖品) - 渐构 Modevol
渐构网购课者:19 信息推测的作用与识别技巧 - 渐构·世界模型 - 渐构 Modevol

课件 信息推测的作用与识别技巧 - 渐构 Modevol 里展示了,如何把金字塔原理的一大段内容,就概括成几句话:

原始材料:

控制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实现清晰写作的关键。最清晰的表达方式是先提出总结性的观点,然后再提供具体的细节。

读者(或听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作者的思想,并假设这些思想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如果你没有提前说明这种逻辑关系,读者会自己寻找关联,从而将思想进行归类以理解其意义。然而,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他们很难准确地解读你的思想组合。实际上,如果你不提前说明这些思想之间的关系,读者可能会误解这些思想之间的联系。即便他们能够正确解读,你也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难度,因为他们需要自己找出未说明的逻辑关系。

举个例子,如果我在酒吧里对你说:

> 上周我去了苏黎世。你知道,苏黎世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城市。我们在一家户外餐馆吃午饭,15分钟内我至少看到15个留胡须的人。

这段话传达了一些信息,但没有明确说明我为什么提到这些信息。你可能会猜测我在暗示苏黎世的保守性有所改变,或者准备比较苏黎世和其他城市,甚至认为我对胡须有特殊兴趣。无论你的猜测是什么,你的大脑都在等待更多相关信息。而当我接着说:

> 而且,如果你在纽约的任何一家办公室周围转转,几乎所有人都留着胡须。

现在,你可能会猜测我在比较城市中的白领职员,而不仅仅是胡须,还包括各种面部毛发。你可能认为我不喜欢男人留胡须,或者我对不同办公室职员的蓄须方式感到好奇。你模糊地回应了我,于是我不得不继续解释:

> 当然,面部蓄须早在伦敦街头就很常见了。

这时,你可能会以为我在说伦敦在这方面比其他城市更早。你告诉我你的理解,但这不是我想表达的。我真正的意思是:

> 你知道吗?我惊讶于在商业圈子里,男人的面部毛发已经如此普遍。在苏黎世...在纽约...还有在伦敦...

一旦你知道每句话之间的关系,你就能更容易理解我的意思。读者在摄取信息时,总是在寻找一种结构来连接这些信息。为了确保他们找到你想要的结构,你必须提前告诉他们结构,否则他们可能会发现错误的逻辑关系,甚至无法找到任何逻辑关系,浪费双方时间。

再看下面这篇关于男女同酬问题的文章开头,它是读者找不到逻辑关系的例子:

> 即使享有同酬待遇,妇女的处境也可能比以前更差——也就是说,女性和男性的平均收入差距将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
>
> 对雇主来说,同酬指的是对相同的岗位或相同的工作价值支付相同的报酬。
>
> 采用任何一种解释都意味着:
>
> 迫使雇主为自身利益采取行动;或者通过男性员工结束限制性措施。

尽管作者认为自己是“自上而下”展开论述的,但这些思想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你是不是绞尽脑汁试图找到这些思想之间的联系,最终却因为实在找不到而放弃?这种思维负担是很重的。

无论读者的智商多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都是有限的。一部分用于解读词语,另一部分用于找出思想之间的关系,剩下的用于理解思想的涵义。你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减少读者在前两项活动上的时间,让他们更容易理解你的思想。相反,如果读者必须不断寻找上下文中的联系,这种表述顺序是不合适的,大多数读者也会对寻找逻辑关系感到厌烦。

渐构笔记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