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提问,总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问什么,如何表达。
这种情况就像是去医院,给医生说我肚子疼,医生说具体哪里疼?但发现不知道具体哪里疼。
对此,我给出了我的一些拙见。还希望能够给你们一些启发。
【探究提问模糊背后的原因 - 渐构 Modevol】
如果用「编码」去解释。 无法清晰描述问题,其实是大脑没有丰富的概念对所面对的问题进行编码。是课程第九集讲的内容 9 记忆编码:如何选择看世界的视角? - 渐构·世界模型 - 渐构 Modevol
你的这个链接打开咋是404
人们有一个急需改进的点,那就是: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是具象」「什么是抽象」。
当一个人可以自由地切换不同的抽象层级来描述现象时,就可以不必让思维和语言一直停留在抽象层面而无法向下。例如,当要问「子概念和维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时,对「子概念」「维度」都具象个例子——
- 子概念和父概念
- 父概念:力
- 子概念:拉力,引力
- 变量和维度
- 变量:力
- 维度: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大脑就有着力点,思考的起点了。每次遇到自己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就试着向下具象。
我更新一下链接,现在试试
于博,请问如果向下具象,是否可以在最开始大脑还没有丰富概念时,不断往外发散,联想呢?比如,我对于类别固有观,我看不明白,但是我能够联想到生活中,上一辈人固执地认为剩饭剩菜吃了没事,因为这是他们活了几十年的经验。
看了世界模型里的类别固有观的内容,我又联想到了现在年轻人反感老人留剩饭剩菜。因为大部分年轻人都知道微生物的存在是食物腐败的原因。
像这种联想是否就属于向下具象呢?
但是这种联想好像不能匹配到合适的分类下。比如生物的分类下,有界门纲目科属种。但是我只能确认,这一棵狗尾草的名字,他属于植物。
再增加一个例子:
“所有的运动都需要一个表达概念的词汇表来使得那些试图理解或掌握运动的人能够理解它。我们必须用诸如此类的概念所代表的意义来解释运动中我们做的所有事情,如果没有它们来解释,运动中的规则便无法理解,运动也便不可理解。”
有句话叫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比如相同的一场乒乓球比赛,不懂的人看不出来任何技术,但懂得人却可以看出来“正手”,“反手”等等细节。
同理,对于习惯被动式学习的我们,思维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暗箱,我们没有相对应的概念去描述,也没有意识去形成相应概念的习惯,因此无法描述。
就像是一个外行人在打乒乓球时,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发现这个球老是打不过去…
此外再拓展一个相关知识,出自《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这本书,其中有一个观点是,做事的技能,同时也是分辨自己表现得技能。 也就是说当你做不好某件事时,你通常也难以评估自己的表现,你只觉得好像不行,但说不出来为什么。
抽象是一个选择忽略部分细节的过程,同理,具象就是选择保留更多细节的过程。
例如:
苹果1和苹果2有啥区别vs一个红色椭圆果皮略带光泽果肉是亮黄色和一个瘦高…
我不会总结vs我看完这段抽象描述后我发现我没看懂且这个过程我没看例子…
你发了一堆,到底想说啥?
不属于。向下具象要具象得正确才行,不是说具象了就行了。
例如,「正外部性」向下具象是「个人接种疫苗后,减少了疾病传播的风险,保护了周围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但你如果具象错了,弄成了「抽烟」,那不是错上加错了吗
给你提一个思路。由于判别模型的下上结构都是相对的,那么每一层上的要素既可以是上层概念,又可以是下层对象。那么我们简化一下,不要概念,只要【对象】,每层里的要素就是抽象级别不同的对象(叫概念也行,我习惯取“对象”这个名字)。联结模型中概念的关系可以反映对象群之间的关系,那么简化一下就只剩下指代物之间的【关系】。由于判别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其表达的核心也是一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判别模型、联结模型就简化成了只有对象和关系的模型。OK,概念体系构建完毕。
在学习时,对文字材料进行关键词拆分,拆出相关的概念和关系来,然后在头脑中想象一个个具体的对象,认真体会这些对象间的关系,想象这些对象与自身的关联(比如看到时是什么样子,互动一下会怎样)。别管这种想象对不对,先构建初步的印象,也就是第一版联结模型。这个模型就是今后学习的基座,可以在例子中修正最初不恰当的理解,可以通过深度思考来挖掘更深层次的关系,乃至融入整个知识体系。这种方法关注的不是概念,而是与概念相关的【关系】,这些关系里有判别模型需要的确定此概念的核心关系,也有所学【知识】中蕴含的此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即联结模型),还会有此概念对【我】的意义(知识能做什么)等等。只要把这些关系都弄清楚了,这个概念就算学会了。
该方法与于博在课程中的以例子入手的方法不同,是以大脑的系统二为核心,先用理性确保正确,再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系统一的内化,以提升效率。